防觸電保護
1. 過電壓範圍(Overvoltage Category)
EN 60664-1(Insulation Coordination for Equipment within Low-Voltage Systems -Part 1: Principles, Requirements and Tests)中,表示機器直接連接供電部所產生的衝擊電壓的大小程度。
- 範圍 Ⅰ:
- 已採取將過渡過電壓限制在極低等級對策的回路。以透過絕緣型變壓器的電源裝置等保護的電子回路裝置。
- 範圍 Ⅱ:
- 不會產生較大過電壓的回路、變壓器的二次回路、裝置、事務機器等的電源。
- 範圍 Ⅲ:
- 可能會產生較大過電壓的回路、變壓器的一次回路、一般工廠配電盤的供電。
2. 污損度
EN 60664-1(Insulation Coordination for Equipment within Low-Voltage Systems -Part 1: Principles, Requirements and Tests)中,表示機器所使用的環境污染程度。
- 污損度 1:
- 完全沒有污染的物質,隨時保持乾燥,無因污染而影響機器的可能性(無塵室等)。
- 污損度 2:
- 略有會造成污染的導電物質,有時會因污染而對機器產生影響(辦公室、研究所等)。
- 污損度 3:
- 有造成污染的導電物質,會因污染而對機器產生影響(鍋爐室、一般工廠)。
但是,即使是可在污染度為 2 的環境中使用的機器,若因機器構造上的原因會產生機器內部污染時,則機器本身應考慮採取污染度更低的設計。
3. 觸電防止保護
EN 61140(Protection against Electric Shock - Common Aspects for Installation and Equipment)中,將機器觸電防止保護方法分為下列等級。(Protection Class)
- 等級 Ⅰ 機器(Class Ⅰ equipment)
- 僅以保護基礎絕緣作為觸電保護措施,為避免基礎絕緣損壞並造成危險而採取電壓導電部保護與接地導線連接措施的機器。
- 等級 Ⅱ 機器(Class Ⅱ equipment)
- 觸電保護除基礎絕緣以外,進一步採取二重絕緣附加絕緣或強化絕緣等安全對策機器,不依賴接地保護或設置狀態機器。
- 等級 Ⅲ 機器(Class Ⅲ equipment)
- 觸電保護上以 SELV 電路電源供給的機器,機器內部不存在危險電壓的機器。
4. 保護等級 (IP)
EN 60529以IP Code規定保護等級,包含防止人體接觸一般電氣機器的危險零件、防止固態異物侵入機器內部,以及防止機器進水等的能力等級。EN 60034-5規定馬達等具備運轉部之電氣機器的保護等級。

此外,若保護等級無特別指定,則可按 IPX5 或 IP4X 等形式以 X 來表示該記號
IP 表示 | 針對人體及固態異物碰觸、侵入的保護等級 | |
---|---|---|
第 1 記號 | 保護程度 | 測試條件 |
IP0X | 無 | 無 |
IP1X | 保護避免手部接近 | 直徑 50mm 以上固形異物不會侵入 |
IP2X | 保護避免手指接近 | 直徑 12mm 以上固形異物不會侵入 |
IP3X | 保護避免工具前端等侵入 | 直徑 2.5mm 以上固態異物不會侵入 |
IP4X | 保護避免電線類等的侵入 | 直徑 1.0mm 以上固態異物不會侵入 |
IP5X | 保護防止灰塵 | 有礙正常動作的灰塵不會侵入 |
IP6X | 完全的防塵構造 | 採取完全防護,灰塵不會侵入 |
IP 表示 | 針對進水的保護等級 | |
---|---|---|
第 2 記號 | 保護程度 | 測試條件 |
IPX0 | 無 | 無 |
IPX1 | 保護避免垂直落下的水滴侵入 | 高度 200mm、速度 3∼5mm/ 分的水滴、10 分鐘 |
IPX2 | 保護避免垂直 15˚ 範圍內的水滴侵入 | 高度 200mm、傾角 15˚ 的範圍、3∼5mm/ 分的水滴、10 分鐘 |
IPX3 | 保護避免垂直 60˚ 範圍內的雨水侵入 | 高度 200mm、傾角 60˚ 之內的範圍、放水速度 10 / 分、10 分鐘 |
IPX4 | 保護避免從全方向噴濺而來的水侵入 | 距離 300∼500mm、全方向放水速度 10 / 分、10 分鐘 |
IPX5 | 保護避免全方向的噴水侵入 | 距離 3m、速度 12.5 / 分、壓力 30kPa 的全方向噴水、3 分鐘 |
IPX6 | 可保護如波浪程度的強力噴水 | 距離 3m、速度 100 / 分、壓力100kPa 的全方向噴水、3 分鐘 |
IPX7 | 在一定的條件下即使浸水也可使用 | 水面下 1m、30 分鐘 |
IPX8 | 可在水面下使用 | 由使用者與製造商協商而定 |